2月17日,深圳派出首支中医医疗队出征湖北,出征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共有25名医护人员。截至3月3日,共有23名患者在这支医疗队的救治下出院。
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的于洋是医疗队的一员,成为福田区首位派往支援武汉一线的医护人员。这名90后姑娘把蓄了四个月的长发剃了一大半,就奔赴雷神山医院。在那里,她用自己的方式去传递快乐,成为患者的“开心果”。
作为一名火线人员,说起这些日子的感受,于洋这样来形容,“岁寒知松柏,疫情见大爱。中国再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令世界对我们瞩目,我们发自内心感到自豪。”正是因为这份家国情怀,在收到报名通知的第一时间,她和同为护士的爱人李振南同时报了名。而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她,最后以重症医学科专业优势被选中。丈夫留在深圳一线抗疫。在十几天战“疫”中,这位来自东北的深圳女孩始终用爱践行医者仁心。
于洋穿着防护服。
摘了口罩之后,于洋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
因为要戴三层手套,时间长了于洋的手表面发皱。
出征
怕母亲担心,
临行前假称去“方舱”工作
出生于1991年的于洋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凭借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经验,她被选为福田区首个前往武汉一线支援的医护人员。
临行前晚,她才告诉母亲这个消息,“我说妈有个事儿跟你说一声,我要去湖北了,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我,啥也不用想。我是党员,我必须去,别给我哭啊!”于洋说,当时没给母亲说话的余地,意思就是谁也拦不住她。
看到女儿的决心后,母亲咽下了其他话,“洋,你去吧,你放心。”但其实,彼时母亲还不知道于洋要去雷神山,因为怕家里人担心,于洋打了个“马虎眼”,谎称去“方舱”工作。”
首战
以“深圳速度”两天建成科室,
2小时即收满48张床
“10、2、2、5、4、8。”说起进入雷神山医院十数天的成绩,于洋向我们展示了这几个数字——10指的是十天建院,他们抵达雷神山后两天建成了一个科室,2月20日正式接诊两小时就收满了48张床位,而8是首批出院患者的数字,他们用10天时间创造了深圳中医医疗队第一阶段的胜利。
可回忆起这十来天,于洋百感交集。
2月18日凌晨1:30,深圳首支中医医疗队入住酒店,睡了不到6小时,清晨七点半就要出发雷神山医院。
由于前几天的雨雪和冰雹天气对雷神山医院基建造成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损坏,工人们正在加班修补。如何在两天时间建成一个科室?于洋说,他们是带着深圳精神来的,就必须展现深圳速度。“不管你几点来,不管你几点走,今天必须把所有的病区搞成明天可以收治患者的状态。”
过去在医院里的系统学习,可能得好几天,但大家在电源并不稳定的环境下,照着视频、冷得直跺脚,硬生生把系统的操作流程学会了。“生死一瞬,只有过硬的素质,多学习一点,多准备一点,病人就能早一点住进来,才能救更多人!”
作为雷神山医院首批进舱的护理人员,于洋所在的队伍被称为“雷锋先锋队”。他们负责感染科C区,仅两小时就收满了48张床,还有5个重症患者,其中还包含了一级护理不能自主翻身的病患。“自己是党员,就应该冲锋陷阵。”
最初物资不齐全,连吃饭都是5个人分两份盒饭,可大家都抢着吃泡面。“因为大家都知道泡面没啥营养嘛,但没抢过他们,男生就要求女生必须吃盒饭。”
等车回酒店的间隙,于洋掏出了随身携带的小音响,在音乐的振奋下,一行人在空旷的套路上走起了秀,他们把道路看成T台,把每天来上班看成前往旅游景点。于洋相信,快乐和笑声是可以传染给其他人的,“哪儿都应该有温暖有笑声,大家就能战胜恐惧。”
作为雷神山医院首批进舱的护理人员,于洋所在的队伍被称为“雷锋先锋队”。
于洋在照顾患者。
累得受不了的时候,于洋靠着纸箱也能睡着。
戴着全套防护装备,于洋的护目镜起雾了。
戴着全套防护装备,于洋的护目镜起雾了。
感悟
“遇到的每个人,
都是另一个人梦寐以求想见的人”
2月20日,是雷神山开舱的第一天,于洋正式开始护理工作的第一天。刚上班3个小时,病床全部收满,其中5名重症患者,无创呼吸机3人,“进舱与患者接触的那一刻,有种神圣感。”
满仓状态下,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在相互帮助,相互观察对方的防护服与气密性的检查,彼此鼓励,“有点像海底捞的服务,看到对方,都会说一声,加油!”
“深爱湖北,圳迎你来!加油!”是于洋写在防护服背后的字。她希望可以传播温暖与能量,也让她更爱湖北人民。于洋有个习惯,无论面对酒店的客房服务,或是开公交车的师傅,她都会说一声谢谢。而这些湖北的服务人员也会用很感激的语气回应,“你们最累,谢谢你们来帮我们湖北人!”每每一听到这句话,于洋说自己真就不害怕了,“可能我就是一个这样的性情中人。”
上班的头两天,于洋发现下班后耳朵会被护目镜压紫,在舱里面将近3小时,耳朵就开始疼,后来她学会了利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尽量忽略疼痛。除了压痕,双手因为戴了太多手套,两个手指有一段时间处于麻木发凉的状态。于洋只能挤一挤,脱一层手套缓和后再戴上。
还没出发之前,她曾担心会不会因为医疗资源不足招致病人的不理解。可到了武汉之后,于洋最大的感触就是,武汉太好了,武汉人民太好了。说完这句话,于洋忍不住哭了出来。“我们来了以后,每位患者都会说三遍谢谢你,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帮助我们湖北人。”
于洋回忆,很多上了年纪的患者,除了救治外,他们在生活上也需要帮助。虽然防护服最忌用力过大,可如果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不伸手搀一把,护理人员都不忍心。“他如果咳嗽的时候,理论上我们要侧脸去保护自己,但其实有时候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不忍心。他们只是控制不住,他们很怕我们的举动是在把他们当成异类。”
在医院里,大家总会说一句话,“我们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梦寐以求想见到的人。”因此,在护理每一个病患的时候,于洋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人,背后更是一个个家庭,“我们的责任很重大。”
护理
跟同事忍着缺氧,
尽可能逗患者一乐
在采访中,于洋数次提起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的“家”文化,她把医院的副院长钟印芹称为印芹妈妈,把同事们称为兄弟姐妹。钟印芹每天给于洋发信息。于洋说,只有等到自己回复了,“印芹妈妈”才会去睡觉,“我也会跟我母亲说这件事,这对我来讲是一种信念和力量,它是最好的抵抗力。”
通过摄像头,能看到于洋穿着一件薄羽绒,外面再裹了一件冲锋衣,这些御寒的衣物都是“印芹妈妈”买给于洋的。“从我是患者的角度出发,也是这个理念,让我在护理过程能够尽快和患者磨合。”
每个患者有相应的活动时间,于洋会主动带领他们做运动,更适合的就是中医的八段锦。面对一个高血压且腰部患有旧疾的患者,于洋会指导她用康复疗法,进行腰部穴位的按压,“哪怕是活动期间,我们也不能光走光看,主要得让他们运动关节。”
于洋另一件防护服的后面写着“洋仔仔”,这个家里人给她的昵称,被她带到了雷神山医院。“我希望能带给他们快乐。”人如果笑了,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为了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于洋经常会和同事配合,让他们开心一把。
但实际上,于他们而言这不单单是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间处于缺氧的状态,他们每喘一口气,都能感觉到护目镜和口罩在滴水,“这些水都会往口罩里面流,但如果总想着不能动,这样心情就会不好,我们还是尽量克服自己的困难,尽可能逗他们一乐,让他们舒服一些。”
真情付出总有反馈的时候。在看到医护人员的认真细致后,大部分的患者都格外心疼,他们舍不得去麻烦这些人,“很多人宁可不吃饭,也不会让你来喂饭。湖北人民太好了,他们真的是英雄的人民,我觉得我们的付出都特别值得。”回忆起来雷神山的第一周,于洋说团队里的人基本每天就睡5个小时,但是没有人喊累。“我们来就是打仗的,不是来享福的,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该做的。”于洋会在防护服的手臂位置写上一行字,“我们不怕麻烦。”
坚持
口渴了靠意念坚持咽口水,
睫毛进眼里硬挺着
规定的7个小时上班时间,实际上需要10-13个小时才能完成。从酒店出发,到达雷神山医院后,他们要换上装备、经过几道门才能进入病区。口渴难耐是他们的常态,嗓子有时候疼得都不行了,但是又喝不了水,怎么办?“就靠意念,出来待一会儿,咽口水,告诉自己我不渴。”于洋回忆,最痛苦的一次是眼睫毛掉进眼睛里面了,持续流眼泪,到后来眼睛都肿了,“就硬挺着。”
由于雷神山医院不能开暖气,还需要开窗通风,对医护人员而言,吃的盒饭只有前几口是热乎的。“因为武汉太冷了,后面都是吃凉的,医院也给我们准备了胃药。”可只要进入工作状态,这群“逆行者”再难受都挺着。于洋说,有一次一个同事因为胃疼,难受得不行。“我们说你再也别进来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剩下的工作都需要其他人来完成。”但这个同事却说我不出去,进来就一起进来,走就一起走。
带着两层口罩、三层手套,再戴上护目镜,穿上防护服,行动比往常要困难得多。对于于洋来说,除了呼吸困难、口渴难耐的日常状态外,扎针则是更为紧张的一个环节。一些患有心脏病的患者,血管本就难以看清,而于洋又戴着三层手套,我们扎针都特别小心翼翼。在病房本就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直接上止血带,再戴着手套去拍,肉就会特别疼。于是,于洋想了个办法,“我给他们隔一个线衣,再去系止血带,就会缓解很大痛苦。”于洋一边给患者揉血管,一边跟他们说说话。“你今天状态怎么样?要不要吃点水果?要不要喝点热奶啊?”
每天下班之后脱防护服才是大家最注意的环节,“因为我们全身都是气溶胶,这些都是你看不到的,你会感觉被感染就是上一秒和下一秒的事情。”如果撕胶贴的力气过大,气溶胶就会弹起来,需要小心翼翼才能最大化让无菌面朝外,保证气溶胶不会接触到里面穿的隔离衣。而一旦接触到皮肤,医护人员就得用酒精去擦拭,“因为皮肤已经很干了,抹了酒精就是火辣辣的疼,眼睛呛得直流泪。”
爱心
收到慰问金,
转账给医院想帮助同事
于洋身上有着东北姑娘特有的飒爽。疫情来临前,她为了拍摄结婚的婚纱照,蓄了4个月的头发。后来报名选上后,不方便工作,忍痛剃了。“说不心疼也是假的。”从此,于洋在队里又多了一个称号——洋哥,“在战场上女生当男生用。”
支援了雷神山医院几天后,于洋收到了一笔慰问金,感动之余她突然想到,自己在这儿也花不了钱,“我们科室有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小姑娘,因为助理护士的工资也不高,我想着能拿出点是点儿。”跟老公商量后,俩人都同意这么干。当晚11点多,于洋就把4000元钱转账给钟印芹。
于洋的做法很让钟印芹感动,“在前线战斗的同时,心里还能想着医院其他同事,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钟印芹也表示,给于洋的慰问金要专款专用,医院职工的困难问题当由医院来解决。“你只需要在前线做好防护,与战友同抗疫情,早日凯旋归来!”
心愿
“听说武汉樱花很美,
疫情结束我想亲眼看看”
2月27日,福田区在全市率先出台《福田区关心关爱医务防疫人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推出关爱一线医务防疫人员的一揽子举措。《方案》包含17项内容,结合城区实际创新实施建立联系专员制度、充实卫生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库等福田“自选动作”,被称为“福医17条”。群里任何一个人都特别激动,特别高兴。”于洋认为,其实大家并不是多想要那些荣誉,而是感觉自己受到重视了。此次出征武汉,前有市区两级政府慰问她的家人,后有关爱政策出台,让她特别感动,“没什么可以回报的,只有好好工作。”而在这些关爱政策中,最触动于洋的是最后一条——加大对暴力伤医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打击力度,“让我们感觉有了保障,也让我们更觉得安全。”
回想起来时,在看着身边同去的队员时,于洋仅存的一点紧张也烟消云散,她没有壮士出征的悲壮,更没有恋恋不舍的儿女情长,带着武汉人民的期盼,只想鼓起勇气保护好大家。“如果我在战场倒下了,我希望以我们医院的名义把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继续为医学事业做贡献。”问及是否担心过,于洋直接抛出了这句话。“这是很认真的,因为我觉得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就希望能为我们祖国的中医药发展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之前,于洋一直想来武大看樱花,没想到人生第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奔着抗击疫情来武汉的,“之前就听说武汉的樱花很美,等疫情结束之后,我想去亲眼看看。”
声音
“皮肤已经很干了,抹了酒精就是火辣辣的疼,眼睛呛得直流泪。”
——于洋说,脱防护服需要小心翼翼,保证气溶胶不会接触到里面的隔离衣。一旦接触到皮肤就得用酒精去擦。
“我们来就是打仗的,不是来享福的,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该做的。”
——于洋在防护服的手臂位置写上一行字,“我们不怕麻烦。”
人物档案
于洋
28岁,籍贯黑龙江,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的于洋是深圳派往支援武汉首支中医医疗队的成员。凭借重症医学科专业优势被选中后,她瞒着母亲前往雷神山医院救治病患。作为火线人员的十来天时间里,她既是团队里的“洋哥”,也是患者眼中的“洋仔仔”,用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
采写:南都记者张馨怡
受访者供图